期刊信息
 

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地震局
ISSN:1004-4574
CN:23-1324/X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744499981403351
被引频次:7617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ProQuest 数据库;地学数据库;科学文摘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期刊热词: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GIS,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地理科学专业《自然灾害》课程教学改革

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5 17: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自然灾害日益加重,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各国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1]。因此,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自然灾害日益加重,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各国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1]。因此,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科学防灾减灾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2,3]。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面向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选修课“自然灾害”,讲授了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地震、泥石流、滑坡、火山、海啸等灾害类型的基本发生机制、特征、分类及其防治措施,灾害自救或他救常识。由于密切贴近生活,深受本专业学生的欢迎。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前导课地貌学、地质学、自然资源学、生态学等课程知识掌握不到位,且对于常见自然灾害只是停留在耳闻和主观想象层面上,导致学生从机制层面分析灾害成因、对自然灾害事件理论分析的把控均存在一定难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然灾害”六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方法,希望能为同类型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 课程目标解读

《自然灾害》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专业课。课程最基本是要求该专业学生了解灾害的概念、分类与性质,掌握主要灾害类型的成因机制、发生条件、分类及其特征,熟知中国及世界灾害区域分布,熟悉灾害应急管理、防治措施等,并能对身边的灾害实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的教学目标还要在能力层面上达到一定的水准:提高应用自然灾害知识评价资源开发的能力;初步具备环境评价管理能力;增强灾害自救能力。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面,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从事防灾减灾管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管理、资源开发和环境评价方面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 教学方法的改进

《自然灾害》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应用面广[4],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提倡“参与式”教学方式;将理论学习与讨论交流、情景模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串联式、情景式模拟、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可显著提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一)串联式教学

《自然灾害》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相关知识,将本门课程与地貌、地质、水文学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点相串联,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讲授滑坡形成条件时,结合图片,回顾《地貌学》、《水文学》和《土壤地理学》知识,启发学生回答滑坡发生所需要的条件;学生回顾《气象学》和《自然地理》相关的气候带、降雨等知识,给出各个区域发生旱情的时间及其原因。

(二)情景式模拟教学

为学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景,使学生充分融入情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5];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讲授地震形成机制时,学生每个人都拿一定尺寸的木条,并让学生缓慢施加作用力使木条变弯,在木条断裂的一瞬间,让他们感受木条恢复到平直状态的作用力。再此基础上,我们给出弹性回跳理论并解释地震发生原因。讲授地震自救及其救助他人时,教师在教室、户外设置不同的场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地震来临时如何逃避灾难、选取何种措施开展自救。我们根据学生们的表现,给出评价,并总结自救及他救知识。

(三)讨论式教学

老师根据所讲授的灾害类型给出相应的讨论题目,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讨论过程中,可逐步增加问题难度,进行深层次的提问。通过问题驱动,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与思考的兴趣。最后,按照当前学生喜欢的娱乐竞赛模式,实行打分制。如:地震灾害章节讲授完成后,老师给出讨论题目: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如何进行地震的预防,给与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班级分为4个小组,随机抽1名代表以PPT形式讲解10分钟,台下同学提问5-10分钟,组内成员均可答疑。每个小组中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参加分数评定,并将各小组成绩算入总成绩评定。

(四)启发式教学

课堂讲授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举例、图片、视频等形式,以问题为导向,难点逐以击破。如讲授海啸的发生条件时,启发学生什么样的水体、什么样的地震和海岸条件容易引发海啸。是不是7级以上的地震都能引发海啸。通过逐步询问,总结海啸发生的条件。通过实例:假如你是一名船长,正带领船员在海上工作,这时有警告说海啸将要袭击海岸,请问:你该如何审时度势将海啸带来的风险减少到最低?进一步巩固海啸发生的条件。另外,通过课堂布置前导或后续内容,基于查阅有关文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坚持课堂设问,督促学生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如:学生查找与汶川地震有关的材料,分析此次地震产生的原因。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网址: http://www.zrzhxb.cn/qikandaodu/2020/0805/380.html

上一篇:疫情之下:拒绝“流浪地球”
下一篇:只要不沉沦,边缘就是中心

自然灾害学报投稿 |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自然灾害学报版面费 | 自然灾害学报论文发表 | 自然灾害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灾害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