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地震局
ISSN:1004-4574
CN:23-1324/X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744499981403351
被引频次:7617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ProQuest 数据库;地学数据库;科学文摘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期刊热词: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GIS,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巨大[1-3],对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负效应[4-5]。随着对自然灾害成因机制、发生发展及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的深入,自然灾害是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社会人文因素作为灾害成因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共识[5-11],防灾与减灾的研究已由灾害的形成与活动过程过渡到对灾害的易损性关注 [8,12],并逐渐成为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1,4,8,12]。西南山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要地及生态屏障功能区,战略意义重大,但以地震为激发环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形成使该区的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加剧,作为致贫的最重要潜在因素,增加了区域脱贫的难度[13-16],因此,山地环境中自然灾害影响下的社会易损性及其主控要素研究对区域减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研究从概念、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到格局区划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因灾害社会易损性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且实证研究多集中在城市群、省域等宏观区划方面[3,5,8,17-18],对山地环境下小流域尺度研究较少。鉴于此,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4-6,19-25],以岷江上游山区为例,构建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因子分析,对区域弱势群体易损性、社会及社会保障易损性、人口易损性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主控要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易损性综合评价,旨在为西南贫困山区的灾害风险评估、区域减贫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区域概况
岷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隆升强烈,是青藏高原东麓自然地理环境的典型代表,地理位置介于31°26′~33°16′N、102°59′~104°14′E之间,范围大致与汶川、理县、茂县、黑水及松潘五县行政界线相一致,2.24万km2,人口39.2万人,农牧业人口占75%以上,少数民族占89%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集藏-羌-彝线性文化走廊等诸多特色于一体,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民族廊道以及自然景观带。岷江上游地区在多源文化背景下,长期以来的人类生计活动对山地生态环境的持续干扰,加上活跃地震带的叠加影响,使其成为长江上游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杂谷脑与黑水河两侧潜在泥石流沟246条,潜在滑坡点80余处)(图1),也是川西农牧民集中连片贫困区(四个省级贫困县及国家级贫困县黑水县),一直是扶贫开发及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 [19-21]。
图1 岷江上游潜在灾害点位示意图
1.2 数据来源
(1)《阿坝州统计年鉴2014》[26],《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方案(2015-2020年)》[27],5县2012、2013、2014年及2015年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政府网站的公开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2)遥感解译与田野调查。
2 评估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
社会易损性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整体。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以多维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内涵与相互关系为基点,结合能够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区域减贫及发展等内在需求张力的指标,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完整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则,并综合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与可比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民族地区人口特征、弱势群体、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治理与结构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选取了2012-2015年4个时段25个评价指标,初步构建岷江上游山区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表1)。
表1 岷江上游山区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目标层指标层要素层属性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人口特征60岁以上人口比重/%正向14岁以下人口比重/%正向女性人口比重/%正向农牧业人口比重/%正向人口自然增长率/‰正向人口密度/(人/km2)正向经济特征GDP密度/(万元/km2)正向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正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逆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逆向旅游收入/亿元逆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逆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逆向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hm2逆向全年粮食总产量/kg逆向肉类总产量/kg逆向社会保障特征道路密度/(km/km2)逆向万人拥有卫生人员数量/(人/万人)逆向万人拥有教师数量/(人/万人)逆向万人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量/(人/万人)逆向城镇化率/%逆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重/%正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与率/%逆向新型农业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逆向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万元逆向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网址: http://www.zrzhxb.cn/qikandaodu/2020/1003/519.html
上一篇:浅析灾后政府舆情管理体制的构建——以公民知
下一篇:为领导干部荐书
自然灾害学报投稿 |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自然灾害学报版面费 | 自然灾害学报论文发表 | 自然灾害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灾害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