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地震局
ISSN:1004-4574
CN:23-1324/X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744499981403351
被引频次:7617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ProQuest 数据库;地学数据库;科学文摘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期刊热词: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GIS,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转山习俗考

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0 10: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转山习俗的起源 转山就是绕着某一座山转圈。这一习俗在青藏高原十分普遍。这里高山纵横、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这使得藏民族对高山、冰川充满了敬畏。

转山习俗的起源

转山就是绕着某一座山转圈。这一习俗在青藏高原十分普遍。这里高山纵横、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这使得藏民族对高山、冰川充满了敬畏。由于古时候生产力低下、文化落后,很多藏族同胞认为青藏高原的大山里都住着神仙。这里的每一座山和湖都是有灵性的,山和湖都是神的化身,是神居住的地方。在藏族人的信仰中,朝拜“神山圣湖”是很有功德的,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使得人们对“神山圣湖”的崇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因此,他们在出行时,都会对着“圣山”顶礼膜拜,以期待山神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

后来,雍仲苯教和藏传佛教兴起,藏民开始有了转山祈福的宗教仪式。在藏传佛教里,人们能够幸福安康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得道成佛,这对老百姓来说很难实现;另一种就是通过转山积聚功德。来自不同地方的朝圣者常常采用转山的方式来寄托自己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他们相信,转山一圈可以消除罪恶,转山108圈不但能消除全部罪恶,而且能够飞升成仙。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生肖属马,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山13圈,所以信徒们不会错过马年这个转山机会。

特别是在藏历四月初八转山,其功德远胜于平日,因为相传这天是释迦牟尼的降生日。佛教信徒认为在此月内做善事一件,诵佛一声,可得10万倍之功德。他们携带经幡,手拿佛珠、口念佛经转山,目的在于祈福免灾。转山分为磕长头转山与徒步转山两种。在转山时,绕着寺庙转,或者在山间行走的称为内转;围绕整座大山一步步行走的称为外转。转山的时间短则1至3天,长则十余天甚至几个月。如在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峰转山,外线总长约57公里,徒步需3天时间,磕长头则需15到20天。转山习俗经过千百年的延续,至今依旧保留着旧时的特色。

转山习俗兴盛的原因

转山习俗之所以在青藏高原地区千百年来久盛不衰,和苯教的推动密不可分。而老百姓对大山的敬畏以及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朴素愿望,则是转山习俗留传至今的原动力。

在佛教传入藏区前,西藏阿里地区已经存在了原始的苯教。约在公元前5世纪,古象雄国(都城琼隆银城,在今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卡尔东山顶)王子、苯教始祖辛饶弥沃统一了原始苯教,创建了雍仲苯教。后人整理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就是雍仲苯教著名的经卷。约在l世纪吐蕃第二代赞普穆赤赞普时期,雍仲苯教从象雄地域传入吐蕃。一直到7世纪,雍仲苯教都是整个吐蕃地区的唯一宗教和信仰基础,被称为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从7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苯教和印度佛教相互磨合,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藏传佛教,深刻地影响着藏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很多方面。

在苯教中,符号(苯教岩画中也有)被称为“雍仲”,所以亦称为雍仲苯教。雍仲符号本身表示着左转和右转,用转圈以表示尊重是古老的青藏高原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并且延续至今。在古代,人们对神像、上师、僧伽、神山、圣迹表示尊重时就围着他们转,在古老的苯教密宗法本中,跟从自己的上师修习或对他要说什么时,首先要围着他转几圈,然后跪在他的面前才能开口说话。虽然围着上师转圈表示尊敬的习俗已经失传,但今天的藏族地区,仍然可以看到人们围着神山、寺院、佛塔等神圣的物体转圈表示敬仰之情,目前这种习俗仍然是非常普遍,这一点对于苯教徒和佛教徒来说都一样。但是,他们转圈的方向却是区分苯教徒和佛教徒的基本条件。苯教徒转圈走右旋,即逆时针方向,而佛教徒转圈则走左旋,即顺时针方向。左右旋的图像,是佛苯两教外表上最大的区别,凡绕佛、转经轮等莫不如此。

在雍仲苯教的判教方式九乘次第“给尼乘”中,行为有转经、念诵、火供、烟供、煨桑、绕塔等。教规中的“转经”“绕塔”,对后来的藏传佛教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转山习俗兴盛不衰的宗教理论基础。现代藏族同胞的很多习俗和生活方式,大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使用转经筒等祈福方式,均为雍仲苯教的遗留风俗。

神山信仰是苯教文化传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苯教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藏民族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中,他们深信每一座山峰就是一个神的栖息地,这些山神将会保佑附近百姓的平安,而围绕这些神山转圈就会洗却今生的罪孽,从而在来生得到解脱。这些主要神山都有它们的下属神山,层次分明,山神之间既有纵向的统属关系,又有横向的社会联系,这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神山体系,这个体系覆盖整个青藏高原。这些神山是吐蕃先民的守护神,它们保佑着吐蕃先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每遇到重要事情都要向山神占卜问讯,祈求保佑,山神成为吐蕃先民一个重要的文化保护屏障。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网址: http://www.zrzhxb.cn/qikandaodu/2021/0320/943.html

上一篇:吕氏春秋自然灾害探析
下一篇:电力系统自然灾害中的公众心理反应与行为选择

自然灾害学报投稿 |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自然灾害学报版面费 | 自然灾害学报论文发表 | 自然灾害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灾害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