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地震局
ISSN:1004-4574
CN:23-1324/X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744499981403351
被引频次:7617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ProQuest 数据库;地学数据库;科学文摘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期刊热词: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GIS,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清代晋西北地区的农业自然灾害与民间信仰风俗

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清代晋西北地区主要指现在太原以北的忻州、朔州、大同以及吕梁地区的部分县城。地貌上以起伏和缓的黄土丘陵为主,间有大同、忻定等盆地。境内山脉主要有恒山、五台山、吕梁山

清代晋西北地区主要指现在太原以北的忻州、朔州、大同以及吕梁地区的部分县城。地貌上以起伏和缓的黄土丘陵为主,间有大同、忻定等盆地。境内山脉主要有恒山、五台山、吕梁山等。晋西北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内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干旱少雨,全年降水量仅400~600 mm之间,因此有“十年九旱”之称。在地方志中也有大量关于该地自然环境恶劣的记载。如天镇县“地临边寒,人情朴鲁,机械不生,男务耕牧,女不纺织,天寒地瘠,春冬坐食,民多贫困”[]。应县“在雁门以北,其地盐,其泉碱,无桑麻之饶、陶植之利,又多凶旱水溢之苦,民贫特甚”[]。晋西北地区,天寒地瘠,无霜期短,每年只有一收,因此也有“一秋之收,不敌南路半季”[]的说法,不利的自然环境使得农业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其中处于晋、陕、蒙一带的保德、河曲等地自然条件尤其恶劣。保德州“小民耕耘,播种战战懍懍,时时恐陷坠生”[]105。可见,该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是相当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也出现了“北路地瘠民贫,稼获甚少,终岁勤苦,难得果腹。亩产杂粮平均为2~4斗,灾年还有不足斗者”[]的感叹。一旦遇上灾歉之年,饥荒很容易就会发生,从而导致饥民四处流亡,甚至会出现饿殍遍野的悲惨局面。

而在整个清代,该区域自然灾害发生非常频繁。其中主要以旱灾为主,如康熙十八年(1679)、十九年(1680)大同府旱、饥连年。民国《临县志》卷三《大事谱》有:“康熙三十六年,大旱,斗米七钱余,民饥相食。南城外掘男女坑,日填饿殍,时瘟疫大作”[]的记载。光绪《广灵县补志》卷十《艺文》中收录的朱休度《拟古诗为满洞子妻作》中云:“乾隆五十五年,雁门关以北,岁大饥。父臀其女,夫鬻妻,三佰、五佰,得钱便相随彼略卖人者。官禁驰,连车累载驱之。驱之南出三关,北出口,不知日凡几。”[]151又如保德、河曲从嘉庆十五年(1810)至嘉庆十九年(1814)连年大旱、饥,出现了雨泽愆期、秋收歉薄等情况。更不用说光绪年间“丁戊奇荒”对山西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可见,旱灾之频繁,也成为该地最主要的农业自然灾害。而在靠近河流的地方,由于地势起伏,暴雨集中,加之该地的水利设施本就不完善以及在清代的大肆垦荒中造成环境破坏,导致洪涝灾害的频繁出现。另外在晋西北地区,除了旱灾和水灾以外,还有蝗灾和霜冻灾害也是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同时,该地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承袭的粗放经营模式,主要靠通过广种薄收来增加粮食产量,因此生产水平一直保持着缓慢的发展,加之官府的穰灾之策使得这个“靠天吃饭”的区域民间信仰尤其丰富。在晋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与民间信仰风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旱灾与雨神

晋西北地区最严重的农业自然灾害是旱灾,根据笔者对相关地方志及实录资料的统计,整个清代该地共出现旱灾达115次,平均每2.3年就会出现一个旱灾年,可见,旱灾是十分频繁的,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遇到一般的旱灾,轻则禾麦歉收,重则禾麦全无,饥民四处流亡。而一旦遇到特大旱灾,则可能造成“饿殍遍野”甚至“人相食”的局面。因此在晋西北地区有“晴雨稍时,便成灾害”[]的说法,还有“五日不雨苗涸泽,十日不雨穗噎吐”[]的俗语。可见,在晋西北地区,农业收成的好坏全凭“天时”。因此,也有许多农谚表达了该地人民对旱灾的恐惧,如“不怕涝,单怕旱”、“不怕大水淹,就怕旱得宽”、“旱一片,涝一线”、“不管天灾多大,就怕老天不下(雨)”。一旦发生旱灾,在无法保障生存要求时,只能向“天”求助进行祈雨,而祈雨的主要对象就是雨神。在晋西北地区,人们认为主要的雨神就是龙王。“遇旱祈雨,虽说近荒唐,而亲民事者不以为非也。”[]《光绪山西通志·秩祀略》有云:“地乏水利,专恃雨泽,故民间奉祀龙神最虔岁时祈祷,徧及井泉,灵境所昭,加封赐额,自前代已然。凡以从民志,重农功也。”[]可以看出清代祭祀的雨神主要是龙王。而根据笔者对晋西北各类地方志以及档案、实录资料的查阅发现晋西北地区有大量龙神庙的分布(见表1及图1)。如保德州“龙神庙在南郭关帝庙之东,一在静乐都五十里龙池之旁,一在义合都三十里,元至正十年修,一在产懊,一在康家湾,一在下园头,一在王家滩,一在有佛寺旁,一在右铺,一在新畦村,一在东沟徐家岭四乡。尚多,难以备载”[]。可见仅保德一州就有专司雨职的龙神庙达12座之多。在静乐“黑龙庙,一在曹峪寨,一在周洪山;赤龙王庙,在北郭外,迆东,绍仁沟;五龙庙,县西南四十里,大金皇统三年建”*静乐县志编委,《静乐旧志集成》,2011年版,第84页。。位于宁武县石家庄镇川湖屯村北山顶上的碑刻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上面刻有《重修八龙庙碑记》:“本村山顶有八龙庙两间,创于弘治年间。兴民兴云致雨,有求必应,有祷则灵,每年人牲祈祝保佑,不敢违抗。无奈乾隆二十四年,上天不雨,禾苗大旱,颗粒不收,农民无策。以辰时日,又恐无故毁坏神树,以触神怒。今合村同心协力,□木于林,凿石于山,椈壁于也,石穴重为钉铁,重修启建一间,加作三间,每年六月十八唱戏三日”[3]。龙王庙的大量分布及其重建表明这些地区有经常性的旱灾发生。而在人们的意识中,龙王是专管行云布雨的专职司雨神,因此人们多通过祭祀龙王来求雨。对于龙王的祭祀除了举行盛大的龙神庙会外还有“唱大戏”。“据专家学者们考证,明清时期雁北一带有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赛戏,曾经流布于雁北地区的阳高、浑源、应县、山阴、朔州以及忻州地区的五台、岢岚、宁武等地。赛戏属于祭祀戏剧范畴,它的演出也是与祭祀龙王密切相关的,通常伴奏只有鼓、锣等打击乐而无弦乐,并采用吟诵的方式。在祈雨活动中进行表演,必演的剧目就是《斩旱魅》。旱魅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干旱的始作俑者。”[4]祈雨的形式除了祭奠龙王以外还有虔诚的烧香叩头、减少膳食、反省自身等方式。另外在晋西北地区还流行一种恶祈的祈雨方式, “在山西河曲坪泉乡,信众在旱时要在取水的泉边上方的山坡上搭起窝棚,吃住全在里面。每天的伙食是三顿酸饭:早晨、晚上是酸粥,中午是酸捞饭。如果拜了几天仍然不下雨,信众就会干脆将锅扣起,每天只吃炒米,喝稀粥。因为吃住条件都不好,所以信众的体力消耗都很大。而在具体的拜水过程中,信众还要进行这样的祷告: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网址: http://www.zrzhxb.cn/qikandaodu/2021/0321/949.html

上一篇:自然灾害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下一篇:自然灾害对老年人口的心理问题影响及原因刍议

自然灾害学报投稿 |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自然灾害学报版面费 | 自然灾害学报论文发表 | 自然灾害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灾害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