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地震局
ISSN:1004-4574
CN:23-1324/X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744499981403351
被引频次:7617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ProQuest 数据库;地学数据库;科学文摘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期刊热词: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GIS,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
一、田野点基本情况
“神保祭羊”仪式的拥有者色尔加村(ser rgya,ser kya②,)在行政区域划分上属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常牧镇,离贵德县城约十三公里远,位于贵德县城东南方向,即一方山神阿尼神保(a myes srin po)山脉脚下,是一个农耕与畜牧并存的自然村落,分为牧区与农区两部分。全村现有一百六十多户人家,共计人口700多,整个村落成员皆为藏族。
在宗教信仰方面,色尔加村呈现出多样共存的特点,拥有苯教、宁玛派和格鲁派三个不同信仰群众,其中信奉苯教者占有多数。目前,上述三种信仰群体都具有自己的寺院和活动场所,其中除了宁玛派的殿堂是后来新建之外,其余苯教和格鲁派寺院历史悠远。根据笔者调查得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期,因宁玛派信众没有独立的宗教活动场所,苯教和宁玛派曾共处一个殿堂,共同举行各自的宗教仪轨。每年农历十月中旬举行的苯教法舞大会时,若苯教信众中跳法舞者人手缺乏,则同一村的宁玛派男性可以参加到苯教舞者行列。此外,历年举行苯教法舞大会时,格鲁派寺院作为和苯教信众处于同一村落体系之下的存在,寺院僧人也会悉数到场参观。此外,在历史上不同宗教派别共处一所举行宗教活动的事例在色尔加周边村落也曾出现过。因而,在这块儿地方上不同的信仰群体大体上处于一种和睦共处、互惠互助的状态。
二、仪式由来与变迁
“神保祭羊”是为藏语(srin po ra ma mchod pa)的汉译对音,因目前暂无关于此项仪式活动的规范的学术名称,故“神保祭羊”为笔者所拟。“神保祭羊”这一名称当中“神保”为贵德境内一地方山神的名称,藏语称作(a myes srin po);“羊”乃指所祭牲畜,为山羊(ra ma)。对所祭牲畜山羊的选择也有着仪式性的条件,按照最初的说法,被选定的献祭牲畜必须是通体白色无一处黑点的一只山羊,但在实际执行之中也并没如此严格,只要大体上处于白色即可。通过调查发现此项仪式活动历史久远。笔者曾访谈过几位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都说该祭祀活动在自己年幼时便存在,据此我们可以发现该项仪式的产生时间至少在距今两代人左右,但确切的时间因资料的匮乏而难以考证,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发掘。
经笔者访谈得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该祭祀活动有两项内容。一是现今还在进行的“神保祭羊”(srin po ra ma mchod pa)仪式;二是被当地人称为“防雹羊的祭祀”(ser lug mchod pa)的一项仪式活动,也是一种用牲畜来祭祀地方山神的仪式,只不过这次所祭的并非山羊,而是绵羊。至于为什么会存在这两种祭祀形式,当地人的说法是,“神保祭羊”主要是为了防止洪水灾害。因为根据色尔加村的空间格局来看,该村落位于两个干枯河滩的中间,地势从东向西逐渐偏低,经长年累月的洪水冲刷,整个村落呈长三角型。东面窄狭,向西逐渐变宽。如果夏秋季节发生特大暴雨的话,洪水极容易涌入村落,加之此地土壤容易被雨水冲刷的流失性,洪水对村落的庄稼生产产生了严重威胁。为了防止洪水灾害,色尔加村的祖辈们一面积极采取实质性的抗洪措施,一面用文化的手段即宗教传统方式对山神进行祭祀,从而祈求神灵的庇佑。该祭祀活动的抗洪意图还体现在祭祀场所的选择上,祭祀场所被定在距离色尔加东面差不多两公里远的一处干枯河滩边上。那里是整个河滩中与村落相近并且没有形成天然屏障的一处堤口,根据往年洪水冲刷的痕迹也可以发现,洪水的流向在此处正好向着村落方向。因此,特选此处进行抗洪祭祀,在煨桑台附近也建有当地人称为(rdo mchod)的一种由白色石头垒成的小石堆,共有十三堆,自东向西呈一字型排在河滩边。对于这种石堆当地人的解释如同其字面意义一样,意为“石头献祭”。除了在祭祀场所的附近外,村落周边洪水容易涌进来的地方都建有这种白色石堆。对此需要另作说明的是这种由白色石头垒成的石堆与藏区到处都可见到的另一种白色石堆(rdevu vbum)万石堆是两种意义的存在。
另外一个祭祀形式“防雹羊的祭祀”(ser lug mchod pa)如其名称所示,是为了防止在庄稼成熟期间被冰雹破坏而进行的一项祭祀活动。色尔加村比之黄河周边地区地势略高,庄稼成熟较晚,一般直到农历七月中旬左右才会成熟可以收割。恰逢这一时段雷暴雨天气比较常见,庄稼极容易被摧毁至颗粒无收。作为一心期望庄稼有个好收成的农民,为了防止一年生计不至于付之东流,进而采取了这一宗教手段来防止冰雹打击,以求生计不被摧毁。该项仪式的行事程序与“神保祭羊”仪式一样,但在时间上稍有不同,于每年农历五月和六月分别举行。两项祭祀仪式都一样献祭牲畜必须是通体白色无一处黑点的一只羊,宰杀之后用来祭祀和作为祭祀活动参与人员的午餐,不同的是前者为山羊后者是绵羊。但在“防雹羊的祭祀”(ser lug mchod pa)中其胸骨一处必须给予贵德当地的一名防雹“咒师”(dpon)③,该防雹咒师是以家族世袭来传承的,也是贵德藏族地区不分宗教派别一致公认的一位防雹咒师。如果本村落有能够调节和防止天气变化的咒师的话,可以献贡给此人。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网址: http://www.zrzhxb.cn/qikandaodu/2021/0321/951.html
上一篇:自然灾害对老年人口的心理问题影响及原因刍议
下一篇:心灵救助同愿行黄金纽带再增辉
自然灾害学报投稿 |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自然灾害学报版面费 | 自然灾害学报论文发表 | 自然灾害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灾害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