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地震局
ISSN:1004-4574
CN:23-1324/X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744499981403351
被引频次:7617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ProQuest 数据库;地学数据库;科学文摘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期刊热词: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GIS,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宋人扬陶抑谢之自然观

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4 06:4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反者道之动”,陶谢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此起彼伏,而有关批评理论也留下了反向承变的踪迹。实际上,正因不同时代、不同派别、不同地域、不同境遇的文人之接受,陶、谢诗歌才

“反者道之动”,陶谢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此起彼伏,而有关批评理论也留下了反向承变的踪迹。实际上,正因不同时代、不同派别、不同地域、不同境遇的文人之接受,陶、谢诗歌才会呈现出如此丰富的诗学内蕴,而二者诗学地位的沉浮变化,亦如叶落花开一般提示着四季迭变的诗山景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若陶渊明似云、似空,则谢灵运似日、似水,丽日悬空未若淡抹微云,长天敷霞不如静铺秋水,此中真趣正在二人骈移周期当中的相激相荡、相萦相绕、相映相辉。

一、双峰相峙:陶谢易位之缘起

“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苏轼《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一)“康乐爱山水,赏心千载同。”(刘长卿《题萧郎中开元寺新构幽寂亭》)山水田园是文人最为重要的精神家园,而陶渊明、谢灵运则以诗为媒为无数迁客骚人拓宽了一条逋往山林、安顿身心的道路。六朝时期,谢灵运与陶渊明尚无并称。迨及唐朝,陶谢两种诗学范型在分合之张力运动中开始了意蕴之积淀,但其接

受并未出现激烈的轩轾之争,还待宋人展开更为深入的诗学比较。

六朝盛行品评之风,文人之间惯以并称彰名于世,奠定了一些重要批评范型的诗学基调。文人并称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定性,或为相抗的实力,或为相近的才性。此时,谢灵运与陶渊明之影响力不啻霄壤,并且谢以诗才扬名、陶以人品存世,因而并无并称现象。不过,在钟嵘《诗品》的流别之溯当中,陶、谢诗歌各自披露出《楚辞》直怨之辞、《国风》温丽之辞的传统范型,而在后世的接受争执中,这一判定还将引发集中的争执调整。易言之,陶、谢诗歌之盛衰变异暗示着古典诗学当中两条重要道路的分离与交错,而道路本身之延伸将陶谢所代表的诗学内蕴推向平衡稳定。

唐代以降,陶谢正式并称,两种范型亦在合与分的张力运动中开始了抽象意蕴的积淀行程。一方面,陶渊明、谢灵运因品性与才情被并谈。论品性,陶谢俱被视为风雅文人而受到追慕。皎然说:“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赠韦早陆羽》)他对二人自适其适、超脱世务的性情十分激赏。黄滔则说:“定应云雨内,陶谢是前身。”(《贻李山人》)以陶谢之放逸称赞友人,可见他对二人怀抱亦很向往。论才情,巨擘如杜甫也要向其学习:“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还说:“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不同于《诗品》之分别,杜甫指出陶谢诗歌共同包容着风骚之质。又如白居易“篇咏陶谢辈”(《哭王质夫》),李端“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赠岐山姜明府》),李群玉“喜于风骚地,忽见陶谢手”(《赠方处士兼以写别》),陶谢诗才之受捧可见一斑。实际上,陶谢之品性、才情常常被一起谈论,如韩翃说:“闲心近掩陶使君,诗兴遥齐谢康乐。”(《赠兖州孟都督》)陶渊明之“闲心”与谢灵运之“诗兴”是互文的,二人并尊为萧散人格与高妙诗才的统一。此外,“陶酒”“谢诗”还被作为固定符号,用以称赏人格、诗才合一的同型理想。譬如王勃说:“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滕王阁序》)又如李端:“征诗逢谢客,饮酒得陶公。”(《夜宴虢县张明府宅逢宇文评事》)卢纶:“心许陶家醉,诗逢谢客呈。”(《春日过李侍御》)酒是陶渊明的符号,诗是谢灵运的标签,不过二者被组合在一起,说明隐逸与诗才凝聚为陶谢范型的共同特质。

另一方面,陶渊明、谢灵运因诗歌题材与风格走向分型,从而涵摄于更加深粹厚重的诗学内蕴。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当属白居易,他说:“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与元九书》)虽然这里是在批评六朝诗歌,但白氏以陶谢而非颜谢、鲍谢来代表此时的诗歌成就,足见陶谢并称之接受高度。另外,白居易认为陶渊明以田园、以古质为一种模范,而谢灵运以山水、以精博为另种典型,这种范型的分化,使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互相对照、互相建构,从而完善为两种毗邻而独立的诗学疆域。可以说,白居易对陶谢尤其是陶渊明的接受乃是宋代“扬陶抑谢”现象的铺垫,自他开始,陶谢不再是混沌的同型并称,陶渊明不再以人格附庸于谢灵运,陶诗也不再笼罩于谢诗的范型之下。翁方纲曾说苏轼“诗怀白傅接陶公”(《是日又题坡公真象轴后》),又说“白公五古,上接陶,下开苏陆”(《石洲诗话》),白居易的接受影响了苏轼、陆游等宋人,而陶谢范型也将因此由分型进入对抗之进程。具体言之,宋人“扬陶抑谢”进一步明晰了陶谢诗风之别,而“自然”则是二者接受批评之核心。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网址: http://www.zrzhxb.cn/qikandaodu/2021/0514/1115.html

上一篇:试论卢梭教育思想读爱弥儿
下一篇:力学与实践助我成长

自然灾害学报投稿 |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自然灾害学报版面费 | 自然灾害学报论文发表 | 自然灾害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灾害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