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地震局
ISSN:1004-4574
CN:23-1324/X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744499981403351
被引频次:7617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ProQuest 数据库;地学数据库;科学文摘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期刊热词: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GIS,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北极寒流横扫美加南部、墨西哥极端暴风雪天气、泰国40 年罕见严重干旱、3 月15 日刷屏的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频发,究其根源是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使地球升温、碳循环失衡,加剧了气候系统不稳定性。过去20 年有约48 万人死于与极端天气事件有关的自然灾害,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近2.56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 万亿元),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领域尤其受到严重威胁。
在此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正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做出“碳达峰 碳中和”庄严诺,充分展现了主动承担全球环境责任、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大国担当,彰显了深度参与和积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和勇气。
再生资源产业自形成以来就承担着节能降耗减排的重要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与利用原生材料相比,回收利用再生资源节能效果显著,同时可减少大量的废水、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在缓解资源约束、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家资源供给的重要来源和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资源再生》伴随着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逐渐成熟。自2002 年创刊以来,随着产业圈区管理到绿色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资源再生》一路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从最初传统媒体的硬广宣传到微博、微信公众号、多媒体融合,再到举办中国再生铜产业链发展论坛、中国再生铝产业链绿色发展论坛、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暨园区建设论坛等推动产业发展的实践活动,依托专业的市场定位,深度的信息咨询,完善的服务体系,成为再生资源产业交流、合作、发布及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但不论产业如何发展,市场如何变化,《资源再生》始终在为企业服务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深耕细作。
跟随时代步伐,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走到了“碳达峰 碳中和”的新时代。《资源再生》也再次踏上服务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探索之旅。
未来,《资源再生》将坚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协同共建、共享共赢”的服务理念,以践行“碳达峰 碳中和”国家战略,讲好再生资源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故事,做好再生资源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服务为核心,以再生资源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园区内外环循环体系建设和企业提质增效为最终目标,兼顾传统媒体优势和现有业务流程,立足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产学研服务中心、再生资源产业融媒体中心和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会员服务中心服务基础建设,致力于再生资源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型智库、功能型平台和政产学研用高效通道打造,与再生资源产业一起开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篇章。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守初心,转变发展理念,升级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服务产业、服务园区、服务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产业力量、媒体力量,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网址: http://www.zrzhxb.cn/qikandaodu/2021/0623/1252.html
上一篇:急救逃生术
下一篇:陕西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年实现利润总额亿
自然灾害学报投稿 |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自然灾害学报版面费 | 自然灾害学报论文发表 | 自然灾害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灾害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